高帝七年春二月末,萧何向刘邦奏称:经数月修葺,将原秦宫稍事增添,今已建成长乐宫。刘邦大喜,即命栎阳宫室及丞相以下百官,尽徙至长安。
萧何交了差,但并未得闲,又在长乐宫西面之龙首原,凭借故秦章台,再建一座未央宫,务求与秦故宫规模相当。
自此,从春至夏,刘邦在长乐宫住了数月,虽觉绮丽不及洛阳南宫,然气象远过之,便觉称意,对那未央宫建得如何,也不大在意了。每日得闲,便在长乐宫中游览,将长信殿、长秋殿、永寿殿、永宁殿四大殿,及椒房殿、临华殿、长亭殿、温室殿、钟室、月室、鸿台等处,看了又看,摸了又摸。
夏日炎天,刘邦特意召萧何入宫,登上鸿台纳凉。刘邦殷切道:“丞相辛苦了!长乐宫如此壮丽,昔日沛县起兵时,何曾想到?年初在平城,朕唯恐命将不保,想到太子孱弱,我若撒手,偌大一个天下,丢给谁去打理?彼时,唯想到丞相,心方稍安。”
萧何连忙谢道:“臣之所能,小技耳。陛下得天下,唯在战,而臣无半分战功,实有负重托。”
“唉,话也不是那样说嘛。天下者,人心也。自入关之日起,丞相便甚得人心。七八年来,我在外征伐,关中人心,唯赖你笼络,今已成不拔之势。前日白登山之围,我自感无望,然想到关中,便生出百般胆气来,你说怪也不怪?丞相日常所务,多为琐事,我不曾过问,不知近来可有何繁难?”
萧何便将近日政务一一道来:“民间所用钱,多为‘秦半两’钱,秦亡后,不再铸造,民间之钱遂不敷使用,私铸之风大盛。有那奸猾之徒,竟然将圆钱剪边,七八枚钱所剪下之边,即可私铸一枚新钱。如今市上,剪边钱与私铸钱流通,法不能禁。”
“哦?”刘邦便笑道,“宵小能有此等心机,倒是不可小瞧!还有甚么?”
“数年间,六国之民纷纷徙来关中,尤以豪族人口众多,然却无田可耕。那前朝宫室及官宦,却有大片苑囿荒芜,无人耕种;不如将废苑分给流民,好生耕种,令弃籍流民回归本业。”
刘邦拈须想了想,方缓缓道:“丞相所言,皆田亩、钱粮之事,吾不能立断。所谓无钱可用、无田可耕,汉家吏民多智,自有疏解之道,也无须惶恐。曾记否:昔年关中大饥,朕不忍,允饥民就食巴蜀。然饥民至巴蜀,谷价再贱,亦无钱买米,我是如何说的?”
“陛下降诏,允饥民卖子,所得钱,用以解困。”
“着啊!官府若照旧例,以掠卖人口禁之,饥民岂非将全数饿毙?”
“臣受教了:凡事不宜先言禁。宽以待之,事或济矣。各郡国近来亦有铸钱,本拟禁之,看来亦可不禁。”
“哈哈!以此推之,当可不禁。十余年来,朕四方征战,所虑皆为干戈事。余生之年,只想要剪除豪强,为子孙廓清天下。钱粮细务,还请丞相自度。”
见刘邦不耐烦议论细务,萧何便起身告辞。刘邦送萧何至覆盎门,回望宫内巍峨十四殿,笑道:“丞相建了宫阙,叔孙通定了朝仪,这才像个天下的样子嘛。”
萧何回到府中,细思方才刘邦召见,语中多有不明之意,似暗含猜忌,心下便觉郁闷。至掌灯之后,仍独坐于书房,嗒然失神。
此时,长史萧逢时呈上一盘瓜,萧何便信手取过一片。食之,味甚甘甜,不由便问:“此为何瓜?”
萧逢时一笑,答道:“此乃东陵瓜,长安城内无人不晓。”
萧何笑道:“这么说,倒是我一人不知了。此瓜鲜美,是何人所种?”
“便是咱相府中的东陵侯呀!”
“东陵侯?原来是召平老先生。只知他闲来无事,在城东种瓜,原来就是这好瓜!你这便去,速请他来一晤。”
原来,这位召平,曾是故秦之东陵侯;秦亡,遂成布衣。因家贫,躬耕于长安城东,声名甚著。当年沛公军入关,萧何在咸阳闻其名,便招为宾客。平素只知他寡言,不露头角,焉知他种瓜种出了如此大的名气。
萧逢时遵命,返身去寻,众人却道召平久已不在府内。萧逢时便又出城去寻,见东陵侯果然在瓜田守夜。待萧逢时说明来意,却只得了召平一句答复:“此瓜正逢时,正如人亦逢时,无暇他顾。”
萧逢时不知所对,只尴尬道了声:“先生真乃知时长者!”便拜礼而别,回府中复命。萧何闻罢,哈哈大笑:“此等逸民,勉强不得,明日我自去见他。”
次日夕食毕,萧何便换上布衣,带了萧逢时,徒步往城东而去。出城不远,即见东陵侯瓜田,果然是商贩云集,争相买瓜。
那召平年事已高,白发满头,着一身葛衣,正在田间忙碌,见萧何微服到访,大惊,忙抛下杂务,来到田头,向萧何一揖:“何事惊动了丞相?这等地方,实有辱尊驾。”
萧何拣了个干净地方,与召平相对而坐,笑道:“食东陵瓜,方知身边有奇人。虽知瓜美,却不曾见过召公之瓜田,故欲一睹为快!”
“丞相说笑了。臣家贫,不得已耳。”
“哈哈,此言就不诚了!公为我宾客,未闻用度拮据,莫非尚嫌不足,恨食无鱼、出无车吗?”
“丞相善察,我岂是求财之辈?小臣不才,然在前朝曾经显赫,必招人怨,而今无所依恃,或有人存心报复,若不抱朴守身,必遭大祸。”
萧何浑身一震,沉吟有所思,稍缓才道:“难道,公种瓜,仅为示人以弱而已?”
召平便一指遍地金灿灿的甜瓜,道:“丞相看此瓜,大者先摘,小者留存。人世间荣辱之道,也是一样的。”
萧何有所悟,立起身来,感慨道:“我居百僚之首,不免有窃喜之心。闻先生言,方知藏拙善抱之智也。”
召平望望萧何,疑惑道:“丞相忽来我这里,可有事吗?”
萧何遂躬身一揖:“在下前来看瓜,本为消遣;不意数语间,竟得先生指教,不胜感激。”言毕,便索要了几枚瓜,教萧逢时捧着,告辞回府了。
走出数里之远,萧何不禁又回望,见召平皓首立于夕阳中,霞满白衣,宛若仙人,不由对萧逢时叹道:“我虽显贵,暮年归乡时,若能淡泊如此,便是幸事。”
萧逢时想了想,回道:“汉家非秦,丞相晚年……尚不至于此。”
萧何摇摇头,不再言语,只低头默默踱回府邸。自此后,于朝中诸事,更是百倍小心。
且说刘邦自平城归来,受惊吓不小,以为撞着了霉运,后必祸事连连。然世间之事,偏就否极泰来,本年里,中外竟再也无事,一派安泰。自春起,宫室即迁至长安,入住长乐宫。唯刘太公恋旧,仍留栎阳宫不走,间或在骊邑小住。
此时后宫赵美人已有孕,若是生子,则皇嗣将有七子。刘邦想想,甚感满足,迄今膝下已有六子,即曹氏所生刘肥,吕后所生刘盈,戚夫人所生刘如意,薄夫人所生刘恒,其下还有刘恢、刘友两幼子,每问安,可谓济济一堂。汉家河山,交于众多子嗣把守,焉能有失?
内外渐安,刘邦便益发随意。那戚夫人徙来长乐宫后,住在长信殿内,刘邦便时往长信殿走动,与小儿如意嬉戏,觉其乐无穷。由此一层,与那吕后便更显疏远,竟至数月也不见一面。
这日午时,有御史大夫周昌,为监察贪渎之事,入宫急奏。闻宦者告之:“陛下在长信殿,已歇息。”
周昌知刘邦又去了戚夫人处,因事急,便径往东边长信殿谒见。至殿外,闻内有男女嬉戏之声,不免怔了一怔,以为是戚夫人与如意游戏,也未在意,撩起帷幕便入。不料,正撞见刘邦揽戚夫人于膝上,卿卿我我,做交颈状。周昌大惊,掉头便跑。
“周昌,御史!你跑个甚?”刘邦唤不住,便放开戚夫人,跣足去追。
待追上周昌,刘邦一把揪住周昌后领,按倒在地,骑在周昌脖颈上,问道:“来见我,为何忽然便跑,如见了鬼一般?跑个甚?见到酒池肉林了吗?”
周昌挺项道:“不忍见如……如此君主!”
“哦?依你之见,朕似何等君主?”
“陛下就是桀纣之主!”
刘邦闻言哈哈大笑,放开周昌,道:“说得好!且受我揖礼。”揖罢又嘱道,“你既未见到酒池肉林,便勿与外人乱说了,我自当收敛。”
周昌资历深厚,耿直敢言,即是对萧何、曹参等重臣亦甚鄙之。刘邦平素不畏物议,唯惧周昌直谏;经这次闯宫,对周昌就更有所忌惮。
过了炎夏,刘邦忽而静极思动,携了戚夫人与爱子如意,径往洛阳南宫,一住就是半年,只求与吕后愈远愈好。
如此换了新岁,即为高帝八年(公元前199年)冬十月,忽有边报驰送入洛,称韩王信所部余寇,袭扰代、赵,声势甚大,聚徒众数万,前锋竟到了东垣城下。代、赵各郡县,城池残破,人民逃亡,地方不能自保,北疆几呈动摇之势。车骑将军靳歙镇守东垣,自忖兵力单薄,担心有失,昼夜有羽书飞驰告急。
刘邦得报,不由得恼恨:“天下安,食得饱,却偏有狂徒倡乱!如此天下,怎敢交予刘盈?看来,我活一日,便要厮杀一日。”
陈平见刘邦欲再亲征,便劝道:“代赵固有边警,然有樊哙、陈豨坐镇,不可谓将不强;陛下只须添兵北上,贼势即平,何必披甲亲往?”
刘邦却道:“你是给白登山吓破了胆!那韩王信虽不足虑,然冒顿可虑!非韩信、英布、彭越,不能制之。然此三人,有兵便是祸患,又教我如何敢用?”
陈平见刘邦不听,心下愈急,强谏道:“白登山侥幸脱险,事不可再,望陛下三思。”
刘邦便望住陈平,哂笑道:“白登山又如何?你莫吓我!我舍了脸皮,与冒顿和亲,莫不成是空费力?我与他才成翁婿,他怎好意思领兵南犯?今代、赵之乱,不过王黄、赵利之流南窜。倘仅由樊哙平定,那天下枭雄,何人还惧我刘邦?此番亲征,无非大军游行一番,利多害少,却可扬名,你便无须多言了。”
如此,刘邦便点起五万人马,大张旗帜,冒雪北行。至东垣,与靳歙马军会合,号称十万雄兵,声震北疆。
那王黄、赵利等部,不过是趁乱取利的余寇,哪里还敢堂堂正正一战。见汉大军至,果然从各郡县望风而逃。太尉周勃率部一番追杀,斩获颇多,贼众向时所掠牲畜,遍地弃之。不出一月,北地便告廓清。
刘邦每日看捷报,甚是得意,笑对陈平道:“如何?我不亲征,人不惧我,汉家又何以立威?”
陈平嗫嚅道:“臣唯知冒顿不来,万事皆安。今汉家有个假冒长公主,便可抵得三十万军了。”
刘邦哭笑不得,指着陈平骂道:“愚夫,敢笑我嫁女使诈!天下之大,只你一人知用诡计吗?”
当月,刘邦率军班师,路过赵地,因得胜而归,便也不急,只优哉游哉而行。于途中,刘邦对陈平道:“我临战,虽败多胜少,然终究有胜,此战便是。今后王黄、赵利者流,当闻我名而丧胆。”
陈平乖觉,再不出言相忤,只道:“汉家河山,已如磐石之固,猛兽亦奈何不得,况蝼蚁乎?”
刘邦闻言,不知是褒是贬,便笑道:“你又是大言!此次荡寇,如无周勃,中尉恐又将与我逃命矣!”两人对视一眼,都仰头大笑。
再说那贯高在邯郸,闻说汉军班师,知时机已到,旋与赵午商议,召那府中十名武士来,慨然道:“汉帝跋扈,吾王孱弱,此乃赵之耻也,非血溅三尺不能雪洗。今闻汉军得胜南归,戒备必疏,可以行刺,诸君建功之日已至。想吾辈一生,除此更有何求?今诸君为国除害,必为世人所仰。”
众武士齐声应道:“愿从丞相之命,为国赴死!”
贯高即命道:“诸君请易装北上,蹑踪汉军,寻机谋刺。”
十武士领命,遂换了便装,昼夜兼程,疾驰二百余里至柏人县(今河北省邢台市柏乡),终探明了汉帝行踪,知其当晚必宿柏人县内,便潜入馆驿,伏于茅厕夹壁中。伺半夜汉帝起来小溲,即乱剑杀之。
此计甚密,可谓万无一失。众武士也顾不得气味难闻,隐身于厕中,只待天黑夜半,出来一个便杀一个,要教刘邦死在这臭茅坑里。
且说汉军大队行至柏人,看看天黑,果然便要宿营。众军于城外扎营,刘邦则率诸臣投宿城内馆驿。入城之际,刘邦举目四顾,见县令率父老迎于门外,便随口问左右:“此县为何名?”
夏侯婴在侧答道:“柏人。”
“柏人?”刘邦早疑赵家君臣或有不轨,闻此县名,不由心中一跳——觉“柏”字音近“迫”,甚不祥,遂下令道,“柏人者,迫于人也!今夜不得宿此,加紧赶路,至信都(今河北省邢台市西南)安歇。”
见夏侯婴还在迟疑,刘邦便向他背后一击:“还张望甚么?宁走枉路,不做枉事。”
夏侯婴一凛,猛然醒悟,当下挥鞭驱马,便向城外驶去。
众军卒见此,只得又张起旗帜,随刘邦车驾向南疾行,至信都方歇。就此,刘邦竟在无意之中,又躲过一场杀身之祸。
那十武士在茅厕中藏了一夜,并不见有贵客入住。待天明时,悄悄出来打听,方知汉军已绕城而去,都跌足不已,只得怏怏返归邯郸。
闻知行刺未果,赵午恨恨不已,拊膺惋惜道:“若成,正如兵法所言,是以十攻其一也,汉帝岂能逃脱?悔不该前次半途收手,饶过了他!”
贯高也是无可奈何,只道:“汉帝有天命,尚不及亡。然诸君豪壮,可追古风,皆为当世之荆轲、聂政。且缄口,只当从未有过此事,伺机再动。”
众武士慨然允诺,皆愿日后再效命。
刘邦侥幸躲过一险,却浑然不觉,只道北地已固若金汤,便命靳歙亦不必留驻东垣了,率全队马军随驾回朝。
大军一路上行止不定,一月后,方返抵长安。正要好好歇息一番,忽有萧何上朝奏道:“未央宫兴作,已有一年,今初具规模,请陛下移驾察看。若有不足,可及时添造。”
刘邦不觉惊喜:“新宫一年便建好了?丞相办事,果然神速。”说罢,便同萧何出西阙,往未央宫来看。
往日,刘邦只知有民夫无数,在长乐宫西侧负土垒石,却无暇多顾。后移驾洛阳,更是不知新宫成了何等模样。这日进得未央宫,来至前殿,不觉就一怔——只见那前殿巍峨,屋脊高耸,望之几令人晕眩。
宫内有东阙、北阙、武库、太仓等处楼宇,皆宏丽之至。前殿之外,各起居殿阁,则有宣室、麒麟、清凉、金华、承明、高门、白虎、玉堂、椒房等数十处,皆是斗拱如龙,飞檐似翼,地面遍涂丹砂,精致远胜过长乐宫。
在前殿阶陛上,刘邦蹀躞往复,张望了几回,但见殿宇勾连,复道相接,似有楼厦无数,便问:“新宫占地几何?有屋宇多少?”
萧何答道:“周回二十八里,有殿阁四十,门户近百;尚不及长乐宫占地之大。”
刘邦便哼了一声:“不小了!若再大些儿,我岂不成了秦始皇?”
“即是做秦始皇,又有何不可?臣以为:始皇乃一统之君,陛下亦一统之君,兴国之宫室,总该求个规模阔大。”
刘邦未再作声,又走了数步,忽见前面有一阁道,凌空而起,如长虹悬于半空,直通长乐宫,当下就吃了一惊:“丞相,何必如此夸张?你是要抬举我做天上神仙了!”
萧何一揖道:“比之阿房宫三百里,未央宫仅附骥尾,不可谓奢华。”
刘邦便止住步,勃然大怒:“天下汹汹,苦战数岁,成败尚未可知。你我君臣行事,应示民以俭,令万民知天子悯其疾苦。历来为上者怎样,在下者就怎样,若天下都奢靡起来,有几多资财可堪挥霍?命你修治宫室,唯遮风挡雨而已,何以这般铺张?欲穷尽天下之力,为我一人独享乎?”
见刘邦发怒,萧何也不惊惶,只缓缓道:“正是天下尚未定,故汉家须大治宫室,示民以威。天子以四海为家,宫室若不壮丽,又何以立威、何以统驭四方?且今日规模稍大,后世便无需再添造了,亦不失为节俭之道。”
刘邦仰头想想,才转怒为喜,嘴上却道:“丞相到底是老吏出身,能言善辩,无论怎样,都是你对。罢罢,宫室既兴作,总不能拆了,来日权作西宫吧。然我却不能住——只恐住了要做秦二世!可徙太上皇居于此。太公因我颠沛多年,险些受烹,送他住进这人间瑶池,也算我尽了孝道。”
“正是。陛下如日月,万民仰止,天下便都乐于行孝。”
“唉!人变作日月,不分昼夜有人窥望,也未见得就好!想那始皇、项王,哪个不曾似日月?又能如何,还不是落得万民咒之?这其中道理,我也想了数年,觉韩非子有一言,深得我心,即‘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那法家驭民,如驱猪狗,吾向来不喜,然韩非子此言,却为治世之窍门。始皇得之,而项王失之,这才有我刘邦登位之日。”
“陛下,秦法万不可效!”
“那是自然。秦法苛细,驱民如猪狗,民即变作遍地盗贼,朝廷纵有千军万马,又岂能制住举国滔滔?故我辈在上者,待百姓还是宽厚些好。然秦制却与秦法不同,实为万世维系之道。你看,中枢执要,四方来效,河山岂不皆似在渔网中?以一绳即可牵系之。可叹那项王,懒于用心,不承秦制,偏要将天下瓜分,倒是如何了?五年即灭!故而我汉家,须废秦法而承秦制,要好好坐稳这龙首。”
闻此一番话,萧何才知:刘邦虽连年征伐,于治天下却也颇有用心,所谋甚大,与往昔霸上驻军时,已不可同日而语了。于是连连揖礼,满心折服道:“陛下所思,臣尚不及思;然一砖一石,垒砌天下,乃臣之本分。”
至此,刘邦才渐露笑意:“好了,这便劳烦丞相,于这未央宫四周,再添筑城垣,为天下之京邑,号为‘长安’,昭告天下,再不迁都了。”
这日以后,刘邦果然未住进未央宫,仍在长乐宫理政及起居,久之,臣下也习称未央宫为“西宫”了。
此后数月无事,星移斗转,不觉又换了新岁。至高帝九年(公元前198年),刘邦出行洛阳之际,赵相贯高谋刺皇帝一事,忽然遭人举发。
原来当初谋刺未果,与谋者十数人后来每每相聚,提起此事,都扼腕叹息。那贯高在赵地,纠劾不法之事,一向甚严,不免就有怨家。朝中同僚中,有一怨家,对贯高怀恨在心,偶尔探得谋刺内情,便欲置贯高于死地,疾奔长安,至长乐宫阙楼,擂响了“敢谏鼓”,上奏变告。
刘邦接此人密奏,大惊,忽想起去年在柏人县,竟是侥幸脱险,当初所疑丝毫不差,不觉冷汗就冒了一身。当下冷笑一声:“竖子,忍了你许久!”便唤了卫尉郦商来,命他持策书、符节,率禁军一队驰往邯郸,将那张敖、贯高一并逮住,押往长安刑讯。
受此一吓,刘邦也无心再在洛阳流连,翌日便启程还都了。
且说郦商领命,率五百禁军赴邯郸,闯入赵王宫,见了张敖,以策书、符节示之。
张敖见郦商入宫的架势,便知有大祸将至,待策书宣读毕,当即汗流如注,辩白道:“陛下疑我乎?何其冤哉!那贯高行事,素来独断,我亦不知情。”
郦商早前与张耳也算熟稔,见张敖惶恐,叹了口气道:“大王清白与否,可向汉帝面禀,臣仅奉诏而已。请大王召丞相来问话!”
不多时,贯高闻召而来,众禁军便一拥而上,将他掀翻在地,锁拿住。郦商展开策书,又宣读一遍,贯高这才知事泄,却面不改色,昂然道:“此事确有,系贯某一人所为,无关吾王!”
郦商道:“上命捕你二人,下官不敢违。相国如有话说,可往朝中去说,恕在下失礼了。”便令众卒褫去二人冠服,各押上一辆槛车,递解长安。另有一队军卒,亦逮了张敖之母、诸兄弟及后宫美人,解至河内郡羁押。
大队人马行至南门,赵国诸臣闻之,都纷纷赶来,赵午及相府门客也在内。郦商见众人聚于途,群情汹汹,便恐生出枝节来,连忙向众人出示策书,宣谕道:“赵王张敖、赵相贯高,谋刺天子,事泄,今朝廷捕之,余者皆不问。”
赵家诸臣闻诏,讶异万分,慌了片刻,便都伏地恸哭。
赵午知大势已去,遂起身,悲鸣一声:“王将死,臣独活何为?”便欲拔剑自刎。众门客见了,也纷纷拔出剑来要自尽。
张敖在槛车中望见,只是落泪。那贯高虽披发戴枷,威仪仍不减平日,厉声喝道:“谁令公等如此?此谋只与我一人相干,吾王不曾与谋。今朝廷捕我去,万事只我一人当了,吾王无端受累,乃是千古奇冤。公等若皆死,何人还能辩白吾王不反?”
众门客都怔住,只得收起剑来,聚到槛车旁,欲随赵王、贯高前往长安。
郦商见不是事,忙将手中策书一举,喝止道:“有诏命:赵家群臣宾客,均不得随赵王行。若随行,诛三族无赦!”
赵国诸臣见朝命严厉,只能叹息落泪。赵午在槛车旁,伸手进去,执贯高之手泣道:“与公一别,重逢无日。公慨然就义,我等又岂能偷生?唯静候公之音讯,虽千里相隔,也要同日而死!”
贯高道:“大丈夫,何必作小儿女之泣?老臣即是死,亦是死国,留名于世,若太行巍然,万年不灭,又何其伟哉!人活一世,如此夫复何求?诸君倒要多保重了,但求吾王无虞,便是幸事。”
郦商看不下去,一声断喝:“罢了!”众禁军便上前,舞动长戟,驱离众人。
贯高紧握赵午之手,急嘱道:“老臣罪当诛,累吾王受辱,国中一时无宰执。公身居要枢,应当起大事,勿负王命。若有事不能决,可报鲁元公主。”
郦商大怒:“再多言,便是通谋!”
赵家诸臣只得向后退去,两槛车载着张敖、贯高离了南门。禁军各持短兵在手,前后相随,一阵尘头远去。诸臣眺望车队良久,当下哀声一片。
是夜,贯高门客孟舒、孟广、田叔、朱建等十余人,聚在相府商议。孟舒道:“相国待我等恩重如山,值此方生方死之际,吾不能弃相国而不顾,便是死,也要随吾王赴长安。”
众门客道:“我等也愿往!”
孟舒道:“不如皆扮作家奴,随王而行。”
众人皆称善,于是纷纷剃去头发,戴了束颈铁圈,假作家奴模样,星夜骑马追去。
翌日,众门客追上押解槛车。郦商见了,颇怪之,问是何人。众门客答道:“吾为赵王家奴,昨日不及随行,专此赶来。”
郦商见是一群髡钳之徒,也未起疑,便命众门客跟在车驾之后,歇宿之时可以伺候赵王。
如此,一行人跋涉于途,缓缓向长安而行。众门客强忍悲痛,每日为张敖、贯高备好饭食,尽力伺候。张敖虽叫不出门客名字,然尽都面熟,也知是相府死士相随,只是不敢声张。那槛车遮挡严密,贯高每日闭目而坐,不发一语。只在进食时,与众门客以目示意,全无一丝惧色。
待二人押解至长安,刘邦也不见,只吩咐交予新任廷尉宣义,对簿问罪。
那宣义新任九卿高位,急于立功,然见了张敖,却颇感踌躇——想那赵王之号尚未褫夺,又是皇帝女婿,金玉之身,如何能下狱拷掠?于是将张敖别置一室,每日奉上美馔,只是不得与外人交通。一面便提了贯高来,对簿开审。
宣义早揣摩好刘邦意旨,只要逼问出张敖为主谋来,便可交差,于是劈面便问:“足下为封国相,乃一方尊长,荣耀万分,朝廷有何负于你,竟要谋逆?”
贯高扬声道:“朝廷固不欺我,然欺吾王耳!”
宣义喝道:“问你的便是这个!赵王欲图不轨,是如何指使你谋刺的?足下可早些招来,免得受辱。”
那贯高在赵国,也时常亲问刑狱,哪里在乎这场面,翻来覆去只一句对答:“柏人谋刺,确有其事,皆为吾及属臣所为,吾王实不知。”
宣义便冷笑:“谋刺天子,岂是你一个相国敢为?如无赵王阴使,敢问足下有几颗头颅?”
贯高仰头笑道:“贯某虽官居区区二千石,然从先王张耳,举义之资历,亦不输于汉王。今汉王得诸侯之力灭楚,以一隅而得天下,便来折辱吾王,天理又何在?吾王虽弱,亦是堂堂诸侯,汉王令吾王折节,我便要汉王折颈!君子报仇,何须受人指使?”
宣义大怒,一拍惊堂木,吩咐狱令道:“来人,榜笞伺候!不吐真情,只管每日拷掠。”
狱令遵命,将贯高押至刑堂,扑倒在地,以竹条猛击其臀背。贯高咬牙,一语不发。如此,每日一刑讯,榜笞不足,又以铁锥刺股,致腿上血流如注。
贯高只是坚不吐口,那狱令嗤笑道:“任是何等高官,来至此处,也是猪狗!廷尉只要足下牵连赵王,足下照做便是。即便是诬言,不也可以解脱了?”
贯高不由大忿,詈骂道:“人与猪狗,所异只在信义。守信之士,即临鼎镬之烹,又何所惧哉?如你这等人,恐只配做猪狗!”
狱令暴怒,呼狱卒上手,复又加刑,贯高忍痛,数度晕死。狱令便以冷水泼醒,拷掠再三。贯高呼痛之声,满堂狱卒皆不忍闻。过了不几日,便身无完肤,竟是无可再用刑之处了。
狱令无计可施,只得报予宣义。宣义来看了,也是无法,便下令停刑,待贯高创伤稍愈,再来拷问。
这日,贯高卧于竹榻,正在忍痛,忽闻窗外隐隐有呼声:“相国!相国!”忙勉强撑起,蹒跚至窗口察看,见一莽汉正倚于窗下。定睛望去,竟是那夜丛台下路遇之铁拐壮士。
只听那人低声道:“在下已买通狱卒,佯作收潲水,只为见相国一面。”
贯高大惊:“你怎知我在此处?”
“相国高义,长安士民无不口传,皆为相国抱不平,在下亦多有耳闻,方知相国羁押于此。只不知相国何日能脱罪?”
“此来别无所求,唯一死耳,谈何脱罪?”
“相国抱定死节之心,但求青史留名,在下甚敬服。然张敖不过一诸侯耳,死生天定,相国奈何以命报之?”
贯高大忿,疾言道:“君子死义,不问贵贱。壮士休得多言,请速离去!”
那壮士长叹一声,从怀中摸出几粒紫黑野果来,迅疾递上:“请相国收好。在下知相国义无再生,只悔当初未曾力阻。诏狱酷刑,非人所能受也,不忍见相国蹈此水火。此野果,乃滇国之箭毒木所结,我于日前觅得,赠予相国,若何时打熬不住,服下数粒,便可升仙。千年之下,忠义之士念及相国,亦当有人流涕。在下泯然一匹夫,实无力相救,就如目睹山崩而束手无策,痛在肺腑矣……”说到此,竟哽咽难言。
贯高接过野果,迟疑片刻,当即揣好,道:“壮士之心,老夫虽魂魄化作鬼神,亦不敢忘,请速离去!”
那壮士见贯高收下箭毒木果实,方才凄然一揖,一步三回首,蹒跚离去。
且说张敖、贯高为朝廷捕走后,鲁元公主闻赵午进宫报讯,也顾不得那许多了,唤了数名从人,改服易装,飞马潜入长安,直奔长乐宫椒房殿,向吕后哭诉。
吕后闻变,不由大惊:“甚么?有这等事?那失心翁,为妖姬所惑,又要来害我婿!”言毕,即起身去找刘邦。
吕后见了刘邦,当即涕泪横流,斥道:“你当年避祸芒砀,惶惶如丧家之犬,饮我所煮热浆,食我所蒸热饼,若非老娘冒死济之,恐早已成饿殍。这才做了几日皇帝,便要加害我女,又是何道理?那鲁元,非你所出乎?竟是那审食其所出乎?何须你如此残害?”
刘邦见吕后言语非常,便也发火道:“这是哪里话?我待鲁元,如何不似亲父?”
吕后拭泪道:“那张敖,乃鲁元夫君,两人琴瑟友之,干你何事?为何要诬张敖谋反,捕来长安?”
刘邦这才想起,便冷冷道:“张敖阴使贯高等人,在柏人县驿谋刺,有人举发,不得不审。现张敖、贯高羁押于诏狱,自有口供出来。”
吕后便顿足道:“那诏狱,何人进去能不招供?即是将我掳进去,拷掠之下,也只得承认谋反。”
“哼,皇后谋反?天下无此笑话!”
“那张敖为天子之婿,又何以要反?”
刘邦不由震怒,叱道:“柏人谋刺,刺客藏于厕中,贯高已供认不讳。那张敖若得逞,据有天下,还少了你这一女乎?”
吕后怔了一怔,又泣道:“那张敖,杀狗尚且无力,拿甚么谋反?我看你得了天下,便失了心!老娘不与你理论,自去探望我婿。”
刘邦怒气未消,也不言语,任由吕后离去。
吕后带了从人来至诏狱,即高声呼喝,要见张敖。宣义闻之,连忙赶来劝阻:“皇后陛下,无符节,宫室与百官皆不得入。”
“我只看我婿,要甚么符节?”
“赵王今虽入狱,然绝无刑讯,饮食起居照常,皇后请无虑。”
“那贯高是如何说的?”
“赵相虽经榜笞,默然无所招供,一身担下了罪名,称与赵王无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