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锡江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堪称世界上最会讲故事的人,尤其是他的传记文学作品为他带来了世界级的声誉,因此有“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之称。他1881年生于维也纳一个富有的犹太纺织厂主家庭。早年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日耳曼语言文学以及罗曼语言文学等,获哲学博士学位。后专心从事文艺创作,并从事了大量的编辑与记者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等人的影响下,茨威格一直对战争持有怀疑态度,内心非常痛苦,于是请假去瑞士修养,并与罗曼·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著有反战剧本《耶雷米亚》。战后回到奥地利,长期定居于萨尔茨堡。1928年应邀赴苏联参加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与高尔基相识。1933年纳粹上台之后,被列入黑名单,作品遭到毁禁。1934年,流亡英国。1938年,加入英国国籍。1940年转道美国,后来到巴西定居。1942年2月23日,因为对于欧洲局势的悲观以及对于流亡生活的失望,茨威格与第二任妻子一同在里约热内卢服毒自尽。
茨威格早年的诗歌与戏剧创作,深受维也纳现代派以及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而在一战后,他凭借自己的创作逐渐赢得了大量的读者关注。在他的作品中,例如《感情的迷惘》《心灵的焦灼》《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不见的收藏》等,他用栩栩如生的文笔描绘了现代人的灵魂状态,并且利用心理分析理论,深刻地揭示了隐藏在市民生活背后那些暗角与真相。同时他也是一位出色的记者和翻译家,并将波德莱尔和魏尔伦等人的诗歌译成了德语。
他一生著作甚多,体裁多样,而成就最大的主要还是他的传记文学。在一战和二战之间的魏玛共和国时代,他撰写了大量的人物传记和历史速写。其中文学家和思想家是他钟爱的传主。他的《三大师》叙述了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英国作家狄更斯和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与魔鬼作斗争》叙述了德国文化史上三位患有精神疾病的天才人物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的生平;《三作家》则叙述了法国作家司汤达、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以及意大利作家卡萨诺瓦的生平。同时他撰写了《伊拉斯谟传》《福歇传》《麦哲伦传》《断头王后》等历史人物传记。他善于利用心理分析理论,揭示人物内心的世界,刻画性格特征,笔触细腻,语言优美,情节引人入胜,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而奠定其传记文学世界声誉的作品首先当属1927年出版的《人类群星闪耀时》(Sternstunden der Menschheit)。该书最初汇集了十二篇以体裁记叙重要意义的历史事实,后在1940年流亡伦敦之时,又在英文版中增加了两篇历史人物速写,所以一共是十四篇。书籍已经推出,就迅速受到公众的欢迎,直到今天依然畅销全球,堪称茨威格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茨威格将14个短篇称之为“历史速写”,也就是说他试图利用类似绘画快速写生的方法来对那些在他看来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实进行描述。其涉及的主题有地理发现类3篇、政治战争类5篇、文学艺术类5篇,技术发明类1篇。丰富的主题和内容对于译者的知识储备与资料搜索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挑战。有一次,我在翻译本书第二章《千年帝国的陷落》时遇到了这么一句话,句子本身语法其实很简单:“Eiagwirdangeord, hufünfzigtausend Mann, vomerstenbiszumletzten, müsseliGebr?ucheerfüllen, die der Ism vorschreibt, die siebenWasgen und dreimal am Tag das gro?eGebet.”字面意思也很容易,就是“人们安排了一次节日庆典,整整15万大军,从最高统帅到普通士兵,所有人都必须严格履行伊斯兰教规定的节庆习俗,包括七次洗身与白天三次大的礼拜”。
如果直接就这样翻译过来,不求甚解的读者看过大概也就算了。但是,我们做翻译的时候总是会不停地问自己问题,问问自己:是不是都看懂了?因为我们作为翻译者,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样翻出来的东西,不敢说最漂亮,但至少是更符合事实的。
于是,我就开始了查找的过程。因为我并非穆斯林,对于伊斯兰的教规教义一窍不通,所以只能乞灵于万能的谷歌和百度。首先,我要确定这个庆典到底是什么庆典。因为故事发生在1453年5月29日,所以我先去查伊斯兰教派的宗教节日,看看有没有和这段时间相吻合的。结果我发现,伊斯兰教的历法和目前流行的公历并不一致,5月份大致相当于伊斯兰教历的五六月之间,而这段时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节日,所以排除了某一特定节日的可能性。